略论道家四书

admin 2024年1月10日16:17:35道家玄术评论1阅读模式

 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,以儒家思想最为重要。 孔孟思想长期被确立为主流意识形态,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作风。 对中国周边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; 传统思想中能与儒家并驾齐驱的只有道家,此外还有后来从外地传入但很快本地化的佛教。 儒、道、释(佛教)三大学派并列,构成了中世纪以后思想世界的基本框架。 直到近代,西方思想大踏步进来,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  道家经典有四本,即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列子》。 前两个更为重要。 “老子”、“庄子”一直是与“孔孟”对立的。 后两种类型的离开是最近才出现的,虽然知名度稍低,但同样值得关注。

  一

  《老子》又称《道德经》。 其作者老子的传记可见于《史记·老、庄、申、汉列传》。 可惜只有400多字,措辞颇有问题。 相传他姓李明儿,谥号丹; “老子”大概就是老君子的意思——在先秦诸子中,他是最年长的,孔子曾就“礼”问题向他请教。

  《老子》共八十一章,五千字。 对其解释已有很多研究。 20世纪70年代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本《老子》帛书,引​​起巨大轰动,推动了相关研究。 继续深入。 在《老子》注解中,过去通常最受关注的是玄学家王弼(有单独的版本;也可以在楼宇烈编的《王弼集评注》中看到) )。 如今,陈谷英更受欢迎。 《老子注疏》(中华书局,1984年版)。

 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“无”,也就是“性”,或者说“道”。 这是一个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起源。 “道可以是道,但不是道;名可以命名,但不是名。” (P.第一章) 世间一切皆从这里而来,一切都从无到有。 他主张什么都不做,不争,返璞归真,顺其自然。

  老子所谓的“道”有时也用来指法则。 “反者道之动”(第40章)。 事物的运动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。 基于此,就有了无为、无为等诸多辩证命题。 为所欲为(第37章),好事与坏事相依为命(第58章),弱胜于强(第36章),上善若水(第8章),取其所欲,留之(第3章) )第18章)、强者致老(第55章)、治大国如烹小鲜(第60章)等。老子强调千万不能违背规矩,独断专行。 这无异于自找麻烦。 他认为最好的状态就是像婴儿一样,没有任何思想,很自然,却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。

  为了面对当时贫富不平等的现实,老子主张回到国小民小的古代,尽管贫穷,过着平等的生活。 这个想法可以理解,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。

  《老子》多用短句警句,解释空间很大,很难一一定论,而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

  二

  《庄子》《汉书·艺文志》共五十二章,现存三十三章。 内篇七篇是庄周本人的,其他的(外十五篇,杂章十一篇)是本学派之后学到的文章,也可能夹杂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文章。 先秦时期,百家争鸣。 一方面互相对抗,另一方面又互相渗透。 各派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和发展。 最著名的是魏晋时期向秀、郭象的注释; 后来更详细的注释有清代郭清范的《庄子评论集》和王先谦的《庄子评论集》等。 曹处机的《庄子略论》(修订版,中华书局2000年版)和陈谷英的《庄子现代注》(修订整理版,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,1984年版)更适合阅读的文字。 。

  庄子,字周(约公元前369年—公元前286年),战国时期宋代蒙古人。 他与梁惠王、齐宣王同时代,稍晚于孟子。 他曾在启源为官,地位在战国士人中是最低的。 他的生平在《史记·沉翰老庄列传》中也有简要提及。

 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本体论、循环论和不可知论。 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,他的人生态度就是所谓的“知无为而为之,视之为命”,可以说与儒家的“知无能”截然相反。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,但还是要做”。

  庄子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极其深刻,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极大地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,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。 返璞归真、精神独立是庄子思想的精髓,集中体现在《逍遥游》、《马蹄》等篇章中。 《庄子》第一章所列的“逍遥游”,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基本思想。 不过,他并没有详细解释“逍遥游”是什么样子。 他刚刚写了一套寓言,提到了《流浪》。 “无限”、“无等待”、“无我”、“无用”、“无名”。 要达到这五个境界,就必须“不为物”,不追求特定欲望的满足,而保持精神上的满足,即“至尽”。 “快乐旅行”不仅要打破外在条件的束缚,更要打破自己身心的束缚,追求优雅无拘无束的生活,实现彻底的超越。

  在先秦诸子中,庄子最像一位艺术家。 《庄子》还具有最高的文学成就,体现在:

  第一,高超的寓言艺术。 庄子“认为世间重浊,不能与庄语相比”,所以“以卮言为官,同义为真,寓言为博”。 杂篇中有《寓言》篇,曰:“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(或应十一),日出,天逆。” 庄子所谓“寓言”,是指那些不直接言说而依靠他人言语的寓言,也包括今天意义上的寓言; “通言”是指严肃的言辞,即直接讨论本意的言辞。 “卮言”指的是所谓无始无终的零碎文字,即那些穿插在寓言和同义反复之间的文字。 三者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寓言。 在《庄子》之前,寓言在作品中的分量比较小,只是用来阐明道理。 如果删除它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 不过,在《庄子》中,寓言是文章的主体,所以绝对不能删除。 过去,寓言多取自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; 庄子的寓言基本上是他自己的创作。 过去的寓言一般都比较现实,而《庄子》的寓言则充满了浪漫色彩。 过去的寓言只有故事的梗概,而《庄子》的寓言却有人物、动作、言语、肖像描写。 甚至接近小说,非常文艺。 其中尤其有名的。 庄子寓言中有许多著名的形象,如愤怒的大鹏(《逍遥游》)、厨师丁结牛(《养生先生》)、摇摇欲坠的承旭(《大生》)、庄子却(《山树》) ),说明追逐利益而忘记自己的形式会带来麻烦),历史的图画(“田子方”,坦率的为真,矫揉造作的为假),可以向人们展示幻想的锅(“ 《瀛帝王》)等,无不令人着迷。

  二是想象力丰富,结构灵活。 《天下》篇云:“谓说胡言乱语、荒唐之言、无端之言,为荒唐之事。有时纵容而不失圆滑,不为人所见……其言虽不一致。”奇怪的是,这令人印象深刻。” 这很有趣。 良好的自我评价。 庄子的文章往往取材于想象,海天浩瀚,放纵洒脱,幽默怪异,有一种变形的美。 比如大鹏展翅高飞、北海旷达如谷、盗贼脚底声色凶猛、庄周化蝶等等。生活的真实面貌,却用离奇、夸张的意象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 庄子的写作可以开合,没有开头或结尾的陈词滥调,也没有任何过渡的痕迹。 文字思维跳跃,开合无故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  三是文字富有抒情意味。 谈论自己学校的人都是亲切的,充满热情的; 当他们批评统治者或批评其他学派时,他们笑骂,都成为文章。 大树、游鱼、蝴蝶、渔人、野马、海龟等都能表现他的性格。 《马蹄》、《马箱》可视为抒情散文。

  鲁迅先生说,庄子的文章“浩瀚如海,风范十足,周末诸子之作,无其可及”。 (《中国文学史纲要》第三部,《鲁迅全集》卷九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81年版,第364页)庄子思想影响了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。 不满足的士人愤世嫉俗、不与统治者合作、悲观消极、自嘲自嘲、自得其乐,这些往往来自于庄子的思想滋养。 。

  三

  《淮南子》原名《淮南洪烈》。 现存二十一章。 可视为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的作品。 可能是他的一群弟子真正写的。 最先注释《淮南子》的高高尤曾提到其中八人,其中包括苏飞、李尚等。 西汉初年,战国遗风依然存在。 大人物喜欢培养学者,培养一批游子知识分子为他们做事,包括着书立说,扩大影响力。 汉初面临的大问题是,经过连年战乱,急需休养生息,发展生产,恢复生机。 因此,老子的道家思想非常适合时代,与传说中无为而治天下的黄帝相结合,合称为“黄帝”。 “旧”,其主要宗旨是“法治高尚清静,民自足”(《史记:曹参世家》)。

  《淮南子》虽然也讲了很多“道”、“性”、“无为”等,但这里也有一些发展和变化。 书中还讲到关注人事,说“天地变则事变,时变则事变”。 ,所以要“随时有为”(《齐素训》),这具有很大的进化意义,与老庄的被动有很大不同; 但理论上仍然坚持清静无欲,性与道和谐,这与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。 同样的道理,还有一句话:

  所谓真人,就是性合于道的人。 故有而无,有实而虚,有其而不知彼,有内而不知其外,有其明而不知其外,有其明而不知其外,其是而不知其外,其是而不知其外,其是而浅不可解,其是也。简单的什么都不做,这样就可以在天地世界里遨游了。 茫然若失,故作尘外,闲暇中逍遥,浩瀚雄伟,机械的知识和技艺无法承载于心。 故死生亦大,不变也。 (《淮南子·心灵修炼》)

  人类生来安静,这是大自然的本性。 感而后动,乃本性之害。 物来神应,这就是知识的运动。 当知识与事物相联系时,就会产生好恶;当知识与事物相联系时,就会产生好恶; 好恶形成,知识受外人诱惑,不能反己,天理就被破坏。 (《淮南子·元道训》)

  《淮南子》这本书内容复杂。 胡适特别看到了较为积极的一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,他说:“《淮南子》的哲学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最佳代表,它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。” ……堪称继周、秦诸子之后第一个、最辉煌的哲学。 其中提到的无为真义、进化原理、改革精神,都是极其可贵的。 可惜的是,淮南王被处决后,他的部下所有的学者都被杀掉了,这一极有价值的哲学成了一个叛徒哲学流派,而董仲舒则说:“天不变,道不变, “成为正统哲学。”(《中国哲学史纲要》卷二卷,肖逸飞编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年版,第266页)《淮南子》有很多注释版本,更重要的一篇出自刘文典(《淮南鸿烈集》,中华书局,《淮南子集》,1997年版)和何宁(《淮南子集》,中华书局,1998年版)两位学者所著。内容很丰富,篇幅也比较大。

  四

  《列子》一书的署名作者是列羽口。 庄子多次提到他,说他“行风淡定善,十日而回”(《庄子·逍遥游》); 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了《列子》八篇,但此书后来失传。 直到东晋时,才突然由张湛提供,张湛也为该书做注释。 由于来历可疑,人们普遍认为流传至今的《列子》文本是伪造的。 伪造者很可能就是张展,或者是比他稍微早一些的人。 应该可以在《冀中竹书》(咸宁五年后,279)中找到,因为《列子》第三卷《周穆王》,很明显大量借鉴了冀中主的《穆帝传》,伪造者应该知道不久前出土的《穆帝传》。 。 《列子》一书中有一些关于生死轮回的佛教思想。 清代学者钱大辛说:“《列子·天瑞篇》中:林雷曰:“死生有往复,故如是死者安然。 “我不知道我是否出生在那里。” 《列子》是晋人写的,恐怕晋人会依赖它。”(《史家斋养心录》卷八“史氏轮回说”)这个理论开门见山。或者说,我们不妨笼统地说,伪造者应该是晋人。当然,传世的《列子》很可能还包含了一些仍能看到的原列子的残片。金人,有的地方相当接近于东拼西凑;参与重编伪造的肯定不止一两个人,所以书中的想法相当杂乱。楚都),东晋中叶人,孝武帝时任中书、光禄逊大臣,曾评庄子、文子,又博学医术,着有《养生精要》。保存”和“延长生命的秘密”。 《晋书》中没有他的传记,但《范宁传》中却提到了他。 此人应该是杂书伪书《列子》的最终完成者。

  《列子》这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很大,它与文学的关系也不浅。 看《列子》这本书,我曾经用过20世纪30年代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的《诸子集》(后来是上海书店和中华书局的影印本); 新书有杨伯钧所著的《列子集》(中华书局1979年版)。

  《列子》的新思想集中表现在卷六“理明”篇和卷七“阳朱”篇。

  《黎明》中的“力”指人的努力,“命”指命运,即“必然的时期,必然的命运”(张展注)。 《李明》的开头一段安排了“李”与“明”的辩论,最后“明”赢了——这很像一场对话。 下面列举几个故事,反复证明命运是注定的。 人无论怎样努力,结果都已被“命运”所决定:“我不知道为什么,但这就是命运。现在我昏暗无知,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如果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。”不做,日子就会过去,谁又能知道其中的缘由呢?一切都是命运。” “生死由命定,穷由时来。抱怨早死的人是不知天命的人;抱怨贫穷的人是不知时的人。是的。” ……不畏死,安于贫,知生时。” 人的各种努力永远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。 而且,不仅结果是注定的,过程中的一切努力也是注定的。 所以,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接受这个命运,坦然接受最终的结局,包括贫穷和死亡。 知命而适时的人,就是得道的师父。

  中国古人也讲“命运”,但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。 比如,通过行善积德,可以争取好的结局。 其根本前提是有神灵关注人们的表现并相应地给予适当的待遇。 可见,这种“缘分”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和道德意义; 明帝曹魏时期的李康(又名萧渊)写有《韵》。 《命论》(《文选》卷五十三),虽然也说“治乱者是运气;贫穷者是命运;富贵者是时间”,但也强调“树木是美丽在林中,风必摧之;若堆积,必被风毁。” 出银行,水流将汹涌;出银行,水流将汹涌。 如果你比别人高,大众就会错。 前面的守卫(法官)就在不远处,翻车顺着轨道走。 然而,有志之士、仁人志士,依然会无悔前行,不会错过。 为什么? 志存高远,功成名就……道废,命贱。 岂非君子耻而不能为之? 他也知道,做了就得不到。”虽然注定要失败,但有志之士仍然努力奋斗,尽力而为,没有完全接受命运,心态更加积极。 《列子》中的“命”是一种自然规律,不以人的意志和努力为转移,如果没有丝毫的改变,那么我们就主张无为而行,委以重任,这是消极的。

  生活充满了不可预见的偶然性。 把无法解释的偶然性和一切共同努力的结果称为“命运”,并提倡安于现状,确实是一种足以安慰自己、达到心理平衡的生活态度; 晋代近代作家戴逵、陶渊明等都在作品中谈到了这种命运论,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 时至今日,这种思想和提法仍然很流行。

  杨朱本来是主张“为我”的先秦思想家。 《淮南子·盘论询》曰:“爱众,尊贤,正鬼,不命,这是墨子所立,而杨子却没有;护全性,护全性”真理不是物所积,这是杨子立的,孟子却没有这样做。”杨子所谓“为己”,是指清静无为,保持本性,不为他人而活; ”在《列子》“杨朱”篇中表达的观点是赞成放纵、追求物质享受,与历史上的杨朱有很大不同,反映了晋代人们的流行观点。

  西晋在经历了多年的天下混乱之后,实现了短暂的和平稳定。 贵族家庭享有大量特权,追求当下享乐的奢华风潮盛行。 《杨朱》写道:

  古人知道生是暂时的,死也是暂时的,所以就随心所欲,不违背自然意志。 体内的娱乐不是消失的东西,所以它不被名字鼓励; 死后的名字不是取来的东西,所以不在惩罚范围之内。 名声和寿命的传承是无法衡量的。

  凡是不同的,都会生,凡是相同的,都会死。 人生有贤愚,有贵贱,各有不同; 死有腐烂,有毁灭,这是一回事……十年死,一百年死; 仁圣也死,凶愚也死。 生有尧舜,死有朽骨; 生有桀周,死有朽骨。 骨头都烂了,可谁知道其中的差别呢? 愿我们生时快乐,死后快乐!

  严平中向关一武询问保健方面的问题。 关一武道:“就放着吧,别拦着。” ” 燕平中道:“它的眼睛能做什么? 夷吾曰:“耳欲听之,眼欲见之,鼻随所欲,口随所欲,身随心自在,意随心所欲。”任何你想要的...”

   (颜)平仲曰:“既然死了,怎么会在我身边呢?可以烧,可以沉,可以烧,可以暴露,也可以留在沟壑里,衣服和燃料都可以。”被丢弃了,还可以用来收集衣服,绣衣服放进石棺里也可以,不过就是遇到了而已。”

  这里的论证是基于死亡。 所有人,无论生前是谁,死后都会变成一样的腐烂骨头。 生命很短暂,应该尽可能地享受。 你可以忽略死后发生的事情,顺其自然。 这就是说,活着的时候,要好好地活着,尽可能地享受生活; 当你死了,一切就都结束了,你根本不用担心。 这种思想虽然在过去也曾出现过,但远没有《列子》那样系统、彻底。 理论丰富。 金代人注重享受,拒绝崇高,注重当下,很现实,都称之为“自然”。 这种人生哲学与儒家所倡导的“闻道”、“行道”、“知不可为”、“不知生焉知死”的原则有很大不同。 “? 与老、壮也有很大不同,也影响了后世。 其影响如此之大,以致晋代许多文学家都被这种思想深深渗透,至今其残余至今尚未消退。

  为了让一般读者更容易了解道教思想和著作,最好请专家编撰一本《道教选集》,从老、壮、怀、烈的著作中选取最重要的原文。 ,并添加详细注释。 还有一个介绍性的前言,用简单的术语解释了事情。 这种书肯定会很受欢迎。 出版社有兴趣吗?

继续阅读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admin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10日16:17:3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xxzj.org/archives/2024/0110/115586.s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