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中蕴含道

admin 2024年1月13日14:14:41玄学杂谈评论2阅读模式

  中国赏石文化的核心和试金石自然是传统经验的道家思想,也就是道,是中国文化哲学基础的“道”。 老子说:“道可以是道,但不是永久的道;名可以命名,但不是永久的名。” 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 此出自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二章。 老子这里所说的“一”、“二”、“三”,是指“道”创造万物的过程,是指“道”创造万物从无到有、从少到多、从简单复杂。

   道家故事及其哲理_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典故/

  《淮南子·天问训》解释道:“道(谓规)始于一,一不生之,故分阴阳,阴阳合而生万物。故俗话说:一命为二,二为三,三为万物。”,也就是说,“二”是“阴阳”,三是“阴阳合一”。 “道”是万物的总规律,“道”是本源,万物生于道。 而“理”就是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,“理”就是创造。 道是最伟大的。 “以道治理,以理明道”。

   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及其哲理_道家故事典故/

  那么赏石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? 欣赏石头的理由是什么? 自然是有哲理的,因为赏石的目的不是单纯的看石头,而是追求品味,欣赏这块石头的“味道”,也就是“体验之道”,或者换句话说,揭开并把握石头的“味道”。 生活在亿万年凝固在石头里的“道”中。 以文传道是中国人文的最高理想,而以石传“道”无疑是每一个赏石者心中默默放置的初衷——中国的赏石主要是表达石头外表之外的寓意。本身-“石头路”。

   道家故事及其哲理_道家故事典故_道家故事/

   “石头路”的出现并非偶然。 事实上,当“心存远方”、遁入山林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盛行时,赏石的经验自然就贯穿了道家思想。 老子、庄子等道家说,“道”如水,柔弱,处处为王。 然而,石头坚硬,不能流动,不易移动,如何能悟道呢?

   道家故事典故_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及其哲理/

  道教仍然是自由的。 当文人官员无法随心所欲地沉浸在大自然的山河之中时,他们开始学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。 “异”之道,就是移山缩地,为山水园林创造雄伟的景观设置。 再进一步发展到直接把石头搬进屋内,或放在屋角,或放在案头,把玩,以清理供品。 小事促成大事发生。 这边走。 赏石者只需坐在椅子上或躺在沙发上,“旅行”一会儿。 瞬间就能到达八极,穿越深山大水; 他们的心可以行万里,可以自由地体悟道神合一,赏石见道。

   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典故_道家故事及其哲理/

  在我国的石材鉴赏中,一块石材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并不是构成石材本身的结构、颜色、性能、成分、矿物元素含量、硬度、耐磨系数等理化指标。 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石材的外观。 是一种感觉,也就是要看从欣赏石头中能体会到多少“道”。

   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及其哲理_道家故事典故/

  在道教中,刚柔相济。 它不但能化柔为刚,还能化钢为指间的柔。 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,体现在对白布的重视和阴阳的相互作用上。 老子说:“知其白,守其黑,这是天下之道。” 无论是中国书法的线条对空间的划分,还是中国画、国石鉴赏作品本身,都注重空间的变化和空间所见。 无论是实体还是虚空,每一个都是见证者。 这也是尚石对道家思想的诠释。

  久而久之,传统赏石文化中的人物主体都是深谙“道”奥秘的艺术大师。 他们要么是绘画巨匠,要么是书法巨匠。 黄老志有着醇厚的经历。 倪云林、黄公望的画作淡雅柔和,线条深色,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。 画面不妖艳也不做作。 其背后是传统的绘画“道”。 关于赏石,明代林友林的名著《素园石书》说:“石尤近禅”。 也是如此。

   道家故事_道家故事典故_道家故事及其哲理/

  所谓外师造心源。 赏石的方式是一种感受,一种不需要物化的心态。 中国观赏石之所以被称为艺术,是因为它诞生的起点很高,占据了“道”的制高点。 道走到哪里,神就将它送到哪里。 无论观赏石本身的大小、形状如何,无论是单石还是组合石,赏石者都可以低头观察自己,纵览世界。

  一起欣赏美石美文,无论是文还是石,就收下吧

继续阅读
  • 我的微信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  • 我的微信公众号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weinxin
admin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月13日14:14:4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xxzj.org/archives/2024/0113/115441.s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